最早的身份证材质多种多样,其历史意义深远。
最早身份证的材质
1、竹质:战国后期秦国商鞅变法时发明的“照身帖”是最早的身份证之一,由官府发放给秦国人,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基本信息和符合自身形象特征的画像,这种“照身贴”使用光滑的竹板制作。
2、木质或金属:隋唐时期出现了类似身份证的“鱼符”,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,其形状像鱼,分左右两片,上凿小孔,以便系佩,上面刻有官员姓名、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。
3、龟甲:武则天当政时,鱼符被改成了龟符,但用途与鱼符一样。
4、象牙、兽骨、木材、金属:明代时,官员佩戴的牙牌是身份认证的重要工具,它由象牙、兽骨、木材、金属等材质制成,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、职务、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。

5、布制:1936年宁夏省政府制定的“居民证制度”中,居民证的制作材料是白布,上面写有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、职业、身长、面貌、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。
历史意义
1、社会管理方面:古代身份证的出现有助于政府对人口进行统计和管理,通过颁发身份证,政府可以掌握人口的基本信息,如年龄、性别、籍贯、职业等,从而更好地进行户籍登记、税收征管、兵役徭役调配等工作,商鞅变法中的“照身帖”制度使得秦国能够对人口进行有效管控,加强了中央集权。
2、社会秩序维护方面:身份证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它是证明个人身份的重要凭证,有助于防止身份冒用、欺诈等行为的发生,在古代,人们出门旅行、住宿、参军、参加科举考试等活动都需要出示身份证明,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安全稳定。
3、军事安全方面:在古代,军队的调遣和管理是国家的重要事务之一,身份证作为一种身份认证工具,对于军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,虎符、鱼符等身份证明在军队中的应用,确保了军队的忠诚和服从,同时也便于军队的指挥和调度。
4、文化传承方面:古代身份证的发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制度,从早期的竹简、木简到后来的金属、玉石等材质,身份证的制作工艺和样式不断变化,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,身份证上的文字、图案等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。